连日来,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获批上市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甘露特纳胶囊(商品名“九期一”,代号GV-971)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症(以下简称“AD”),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药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填补了17年来抗AD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上市,对老年痴呆患者来说是真正的福音!”弥漫于网端和坊间对GV-971的轰动和期盼,是对这一科研成果最大的肯定,是对研发者最大的鼓舞。从PSS (藻酸双酯钠)到GV-971,我国两个知名海洋创新药,都从青岛发端。青岛是海洋科研的重镇,更是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的源头和故乡。
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上市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是因为阿尔茨海默症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AD被称作是“大脑的橡皮擦”,一旦患病,人的记忆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就会像是被脑海中的“橡皮擦”慢慢擦去,因此它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如果有一天,我们老去的父母不明原因地变得不会吃饭、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不认得回家的路,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了。我们和他们,被疾病生生割裂在两个世界里,该是多名让人痛心而无奈的一件事。热门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18年全球有近5000万AD患者,到2050年预计将增加至1.52亿人。而中国是AD重灾区,目前全国就有1000万名患者。2018年全球用于AD患者治疗和照顾的费用(包括非正式护理)达到1万亿美元。无数患者遭受病痛的同时,无数个家庭也被拖垮。
然而,自发现阿尔茨海默症100多年来,全球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只有5款,但是均为症状改善药物,既不能减轻AD的病理变化,也不能延缓疾病的病程进展。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的AD治疗药物,320余个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已宣告失败。
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一直追逐着“海济苍生”的梦想,渴望用科学的力量,从浩瀚的大海获取资源,造福人类。从1997年始,管华诗院士率领的团队孜孜以求,原创性地提出、发现并证实了971先导物在治疗AD中的价值,并对其开展了药学、药效学、安全性评价等系统的成药性研究工作,于2006年将971候选药物推向临床研究,随后圆满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并顺利推向二期临床。据了解,GV-971是国际上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这代表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它代表着从肠道入手,可以治疗脑内疾病。因为已经有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与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有密切联系。GV-971的Ⅲ期临床试验证实,它的疗效比当下常用的一种安慰剂评分要好得多。懂药的人都知道,新药研发是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技术创新领域,先导物的发现、优化和候选药物的确定,是创新药物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海大管华诗院士团队对GV-971的诞生,功不可没。当年,GV-971主要发明人耿美玉从日本留学归来,加入管华诗院士团队,GV-971是他们课题组获得的第一个抗AD活性分子。2006年,耿美玉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加盟上海药物所,也把GV971的相关研究结果带走了。2009年,GV-971以8100万美元的价格被转让给美国一家公司,当时有报道称,这是我国转让费最高的药物和第一个转给国外的海洋药物。同样在2009年,绿谷制药获得GV-971全球开发许可权。2014年,绿谷制药与艾昆纬(原昆泰)合作,汇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34家三甲医院的具备从事国际多中心抗AD药物研究经验的临床研究人员,启动GV-971临床三期研究。通俗地说,GV-971诞生于青岛,辗转在上海长大,最终实现上市。其实不仅仅是GV-971,近年来青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外嫁”案例的还有中科院海洋所的创新成果“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这个成果最终以1050万元的转让费落户上海。值得自豪的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发达的海水养殖地区,主要的技术支撑都来自青岛的科研单位,海大、中科院海洋所、海洋一所、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地所等高校院所的成果遍地开花。墙内开花墙外香,海洋科研成果“外嫁”,令青岛人唏嘘尴尬,但也是青岛海洋科研的实力。过去,青岛本土缺乏科技成果承接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包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正大制药、黄海制药等企业都有合作,但这些企业的投资都徘徊在几千万元的规模,距离南方先进城市某些药企每年超过10亿元的“大手笔”,显得捉襟见肘。在过去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远走他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海济苍生”,只要把海洋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就是市场对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可。青岛人要有这样的胸怀。前不久,正在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向青岛伸出橄榄枝,邀请海大与深圳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大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不仅仅是青岛的海大,更是中国的海大。中国海洋大学冠之以“中国”的名号,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让自己的海洋创新成果造福全国,造福人类。而青岛,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放眼全国、傲视全球,成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海洋科研成果的孵化要地。
△今年6月底,青岛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图为青岛政务网截图
作为全国的海洋科研重镇,青岛在海洋人才和海洋科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涉海院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高端海洋人才占全国40%,拥有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拥有全国唯一试点运行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这些丰富的资源优势,是青岛担当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底气,也应当是青岛发展海洋产业的依托。把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青岛一直在思索的时代命题。
2013年7月,以“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就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与创新。2016年4月,海大、市科技局和崂山区共建成立了研究院事业法人实体。研究院采取“二元化”的法人治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管华诗院士是院长,也是董事长,向中国“蓝色药库”发起冲击。“我们进行了打通‘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科技链条瓶颈的尝试与探索,融合了事业、企业两类实体,三五年后你再看看,青岛的海洋医药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景象!”管华诗院士70多岁的时候下海当创客,豪言壮语掷地有声。据了解,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170余个美国FDA批准的肿瘤药物靶点对海洋化合物数据库的精确筛选,发现1000余个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药物苗头分子,经过有机合成、生物实测、药理药效分析和临床前试验,发现了诸多可开发为海洋药物的先导化合物,筛选准确率有望跃升到70%以上。透露一个让人欣喜的消息,海洋抗肿瘤药物BG136,就是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引爆点”的海洋创新药,已经进入申请临床准入攻坚阶段。今年6月底,青岛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海洋药物创新研发及产业化的政策文件,将从项目支持、研发资助、平台建设、基金设立、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对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及成果转化给予支持。今年以来,中央把对青岛的期许转化为国家战略的叠加,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等“国之重任”,无一例外都有“海洋”的篇章。站上了开放发展新风口的青岛,正在谋划着“海洋”新篇,要从海洋创新的策源地进阶成为现代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新战场”。中国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更愿意把自己的海洋优势,放大到世界的舞台之上,在科研和产业双轮驱动之下,奏响更恢弘的蓝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