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2-15 15:36:32
2月6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第34次专题学习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作“关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专题报告。管华诗院士提出,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并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为学校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学校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管华诗院士首先介绍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由来。他说,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其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到进行科学研究,再到服务社会逐步确立的。管华诗院士援引《科学发展观高校读本》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作了定义,他说,从广义上讲,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基础。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强调的是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作用;大学应成为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助推器”,而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他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应发挥大学智库作用,在思想上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大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快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鼓励年轻人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
管华诗院士谈了自己关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几点体会。他首先对一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知识链”图示进行了讲解。他说,“知识链”不是线性链,而是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不同环节与层次间有着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关系。他认为,工程技术直接地将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科学是人类创新知识的源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智库”,是服务社会的基础。科学、技术、工程等知识链的诸环节环环相扣,有机衔接。技术工程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技术,彼此的交叉点是值得关注的出彩处。总的来说,大学有人才与知识的相对优势;各大学间在知识链中的各环节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从服务社会职能的角度看,大学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服务社会手段的建设。
管华诗院士作“关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专题报告
在报告的最后,管华诗院士对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他说,学校应依靠雄厚的学科基础,构建并强化建设特色显著的创新链(产业链),以主动适应“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报告中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高原图”,用高原、山脉、高峰等图案形象地展示了学校涉海学科的建设发展状况。随后,管华诗院士又通过图示、举例等形式,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链、海洋药物研发创新链、学校海洋工程技术发展(潜力)路线等作了详细的讲解。他认为,学校具有的优势条件主要有:高水平综合性学科基础,人才队伍,及聚集人才(智慧)的能力;丰富的成果积累;通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回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等。这些优势有助于学校成为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思想库”、“智囊团”,可以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思想、方案,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管华诗院士还就创新构建适合学科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科技工作者的才智潜力是无限的,科技政策制定的根本在于赢得广大科技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科技评价体系”是科技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指南针,动力源;是学科发展诸因素中的核心关键因素。学校应该分别构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及人文社会学科的“科技评价体系”,充分调动起全校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性。
报告结束后,与会领导及参会人员就大学职能的定位、服务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科技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话题与管华诗院士进行了互动交流。
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主持专题学习。学校党政领导孙也刚、于志刚、董双林、李巍然、李华军、王剑敏、卢光志、陈锐,学校党委中心组其他成员,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全校科级以上干部等参加了专题学习。
文/图:李华昌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