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洋药用物种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Time:2018-07-20 16:33:00

—走近我国首部海洋生物医药大型工具书《中华海洋本草》

e355bfa3e65e44c693f86e40ab9cb1f6.jpg


海洋是生命和文明的起源,在那片深蓝色的世界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期待探索、丰富的资源等待发掘。而青岛,已经率先迈出了向深海大洋求索的步伐。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生物医药展台被一套海洋药物专著《中华海洋本草》所吸引。《中华海洋本草》是国内首部大型海洋药物经典著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主持编纂,历时5年,先后共计4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全书共9卷,1400多万字,凝聚着当今我国海洋生物和海洋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的集体心血和智慧。


“我们国家开发海洋药物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按照西方药学原理做现代海洋药物;另外一条就是深挖中国传统医药宝库走自己的路,发展海洋中药。”管华诗在描述中国“蓝色药库”梦想时有着无限的憧憬,“海洋药物攻克人类疑难病症、创造美好生活的宏伟愿景将加速呈现。”


最早的海洋药物记载来自《山海经》


我国对海洋本草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600年的夏、商时期,《山海经》就有将海洋生物用作药物的记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开始起步,1985年问世的藻酸双酯钠(PSS)成为全球第五个、我国首个现代海洋药物。“西药”路径的成功,在不经意间让老祖宗留下的中药被忽略了。


2004年,管华诗提议,对我国海洋来源的药物进行调查,将丰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沉淀、固化下来,总结前人经验,为后人研究海洋药物提供基础资料。“中西医并行是我国的特色。因为药物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而我们的中药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可以作为西药开发的基础。”《中华海洋本草》编辑部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王长云教授告诉记者,在管华诗的倡导下,《中华海洋本草》的编纂被纳入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中国海洋大学成为课题任务承担单位,自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了我国海洋药物资源的大规模调查与评价,系统分析我国海洋药物资源状况。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海洋中医药学调查、整理、挖掘系统工程。在调查过程中,参与取样的专家学者们走遍了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所有潮间带、码头、岛屿和海湾,北起辽宁省的大连湾,南至西沙群岛,他们穿越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通过720多个站位获得了18000多种生物样品,甚至对海水中微生物的分布都做了详细探究,并获取了大量深海高压、热液口、湿地、极地等特殊环境的海洋微生物样本。同时对中医药大量的历史典籍和科学文献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对现代海洋药物研究获得的最新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编纂过程聘请了国内20余名中医学、中药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及生物学等领域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同时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按学科领域分工开展编纂工作。


一次抢救性的史料搜集


作为一部1400万字的巨著,《中华海洋本草》的编纂难度可想而知。王长云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许多未曾出过海的学者突击学习了潜水,“比如有些珊瑚礁生物被称之为‘离水烂’,在水下和出水后的样子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都要争取亲临现场,掌握最原始的资料。”也正因为任务如此艰巨,一批有着丰富出海经验的老专家学者主动请缨参与调查工作,年逾七旬的钱树本、武云飞、吴元熙等老教授甚至亲自搬运工具、出海采集样品。


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中华海洋本草》是一次抢救性的资料搜集。海洋本草是中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前面所说的《山海经》,历代医药典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记载的海洋药物达百余种。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曾记载着以乌贼骨做丸饮、以鲍鱼汁治疗枯血的方法,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海洋药物应用范例之一。但是,数千年来,传统海洋本草的知识散落在浩瀚的古籍、方志、医籍和本草专著中,急需进行挖掘、系统整理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有意外的收获。”王长云回忆,他们曾在海南岛整整转了两圈,其间遇到一名海岛上的“赤脚医生”,用珊瑚和贝类的壳配制的祖传秘方给岛民治癣,非常有效。“如果没有这次搜集,这种药方可能逐渐就失传了。”


收录1479种海洋药用物种


当然,《中华海洋本草》并不仅仅只是传统海洋药物的搜集整理,还需要对海洋药物做基源鉴定和功效的重新认定,注明药性、主治功效、配伍等等,同时还记录了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养殖、采集、加工、储藏、炮制、制剂等技术。因此,书中的每一个药物至少有十几个条目,参与编写的专家多达数十人。最终,该书收录海洋药物613味,涉及药用生物以及具有潜在药用开发价值的物种1479种,精选3100余个历代典籍中的古方,而且为了体现海洋中药的发展,该书还特别记载了现代药物化学、药理学的验证结果。此外,该书反映了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热点领域,记载了300余株典型海洋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信息。这些信息为未来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9年9月,《中华海洋本草》问世。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为其作序,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院士为其题写了书名。在序言里,周光召表示,《中华海洋本草》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海洋药物应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也客观反映了海洋药用资源的现状,可为海洋中药及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性科学资料,是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色的大型工具书。“它的问世,必将在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据了解,《中华海洋本草》已经在海洋、医药、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体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根据书中的资料,南京中医药大学运用四角蛤蜊配伍其他药材开发出了新型海洋降糖中药复方制剂“银桑胶囊”;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取海参中的活性成分开发出新型降尿酸药物“海参三萜片”;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从海马、海燕(一种海星纲生物)当中研制出治疗骨质疏松的海洋中药制剂“资骨胶囊”;中国海洋大学运用海藻、牡蛎为主药研制了治疗肺癌的海洋中药复方制剂“海牡胶囊”。


“在长期开发‘蓝色药库’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将海洋生物资源推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终端产品过程的核心,就是把已发现的资源加速形成创新、实用的产业成果。”在管华诗看来,《中华海洋本草》的问世,对于我国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启迪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e n t r y